3.7.2.1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一、婴儿时期的亲社会行为
1、大量研究发现,利他行为起源于婴儿时期。
2、在自然情境下的观察也表明,亲社会行为在婴儿期就会出现。
3、学步期婴儿的分享行为具有一定的人际功能。
二、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年龄差异
1、有的研究确实发现,儿童的分享意愿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并给出了解释。(珀尔的连环画实验)
2、此外,年龄较大的儿童较年幼者有更多的合作倾向,这种差异也是基于认知能力的发展差异。
3、然而,在有些情境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并没有年龄差异。(如未提前向儿童说明他们具有助人行为所需的知识及技能)。
4、事实上,在大多数自然观察的情境中,儿童的分享和助人行为并没有年龄差异。
三、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性别差异
Note: 红宝书无,参考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
1、研究发现,在婴儿期,儿童的利他行为倾向并没有性别差异。
2、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儿童来说,需要帮助或安抚的对象的性别,对儿童的利他行为的影响确实存在。(更喜欢帮助同性别的玩伴)
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Note: 红宝书无,参考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
1、有研究表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倾向在不同情境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 分享或助人行为的儿童,在其他相似的情境中也会表现出较多的亲社会行为;
- 在不同的亲社会行为中存在中等程度的一致性。
2、有关亲社会行为相对稳定的特征方面的纵向研究还为数不多,但至少表明儿童利他倾向的表达模式是比较稳定的。
3、也有研究说明利他行为的早期模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3.7.2.2 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
一、认知和情感因素
亲社会行为的认知理论认为,在儿童中期(6-12岁),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增加与观点采择、亲社会道德推理能力的提高等认知因素密切相关。
此外,儿童移情和自我概念的发展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1、观点采择
- 有研究者提出,“高明”的观点采择者比低水平的观点采择者更倾向于表现出利他行为。
- 较高的观点采择技能有助于识别和领会引起他人苦恼或不幸的因素。
2、亲社会道德推理
Note: 红宝书无,参考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
- 艾森伯格认为,年龄较大的儿童在解决不同的亲社会两难问题时的推理水平会有所不同,基本的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较高水平的亲社会推理所占的比例会不断增加。
- 有研究表明,有些学前儿童在面临亲社会道德两难问题时,会考虑他人的需要,他们在以后会有更多自发的分享行为。
- 亲社会道德推理水平较高的儿童往往具有较高的移情能力,对他人的苦恼很敏感,而移情引发的情感反应会诱发他们的利他行为。
3、移情
- 霍夫曼认为,移情性唤起是调节个人利他行为的重要因素。
- 移情与利他行为的关系,要视测量移情的方式以及被试的年龄而定。
- 移情能力与利他行为的相关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
- “责无旁贷”假设:年龄较大的儿童很可能学到或内化了更多的利他原则,因而比年幼者有更多的责任感去帮助苦恼中的他人。
4、自我概念
Note: 红宝书无,参考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
- 有关成人的研究发现,具有强烈利他性自我概念的人,比那些不认为自己热心、仁慈和乐于助人的人更具有亲社会倾向。
- 事实上,只要自我概念的训练形式经过精心地设计,能够符合年幼儿童的信息加工能力,都有可能有效地改变学前儿童的自我感知并诱发出亲社会行为。
二、社会文化因素
1、文化的影响
- 对于利他性的认可和鼓励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一项研究结果发现,在工业化程度较低的社会中,儿童的利他性较高。
- 虽然,对利他性的强调程度具有文化差异,但大多数文化都认可社会责任感的规范,鼓励儿童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提供援助。
2、强化对儿童利他性的影响
- 外部或内部的强化,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儿童的利他性。
强化对儿童利他行为的促进作用的大小,要视强化的形式而定。
- 用切实的奖赏物来强化儿童的慷慨或助人行为,可能并不会促进儿童的利他性。
- 相对而言,言语强化有较好的促进效果,前提是言语赞赏的发出者应和蔼仁慈,并且是儿童所尊敬和崇拜的人。
- 成人对儿童利他性的促进还可以通过一种更加潜移默化的途径:构建游戏活动,使儿童更有可能发现合作和助人的好处。
3、榜样的作用
-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成人对儿童利他性的影响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对利他性的倡导和利他行为的身体力行。
- 研究表明,榜样的利他性会增加儿童利他行为的发生率。
- 对利他行为的训导一定要与相应的利他实践配合起来。(言行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