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1.1 认知发展模型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道德的成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认识;二是对人类关系中平等、互惠的关心,这是公道的基础。

1、研究方法:临床法(谈话法)和对偶故事法。

2、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

  • 前道德阶段(2-4岁)
  • 道德实在论阶段(5-7岁),也称为道德的他律阶段
  • 道德相对论阶段(8-11岁),也称为道德的自律阶段
  • 青少年时期,相当于形式运算阶段。

3、从自律道德到他律道德的转化

  • 皮亚杰认为,同认知发展一样,儿童的道德推理也受到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
  • 在内在因素方面,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儿童逐渐脱离自我中心思维
  • 在外在环境因素方面,皮亚杰认为,社会经验有重要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同伴的相互作用成为他们重要的社会化因素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型

1、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最典型的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2、道德认知发展阶段

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遵循三个可预测的水平:

  • 前习俗水平:道德推理的前提是个体必须服务于自己的需要
  • 习俗水平:道德推理的基础是社会系统必须基于法律和规章
  • 后习俗水平:道德推理的假设是每个人的价值、尊严和权力必须维持

每个水平包括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划分为两个成分:社会观点和道德内容。(红宝书P198,表格详细论述)

3、柯尔伯格的模型强调角色扮演和认知冲突。

三、特瑞尔的领域模型

Note:红宝书无,参考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

  • 儿童的道德推理包括不同领域的社会认知:道德领域和社会领域。在特瑞尔的模型中,分别对应为道德规则和社会习俗
  • 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区分道德推理的道德领域与社会领域
  • 儿童对道德规则和社会习俗的理解受他们生长环境和个人经验影响

3.7.1.2 社会学习理论


1、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与其他行为一样,都是社会学习的产物,可以通过模仿榜样和观察模式而习得。

2、基于社会学习模式的大多数研究,都关注道德行为,包括利他行为和攻击行为。

3、班杜拉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4、班杜拉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和临床行为矫正。

5、三方面来解释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

  • 相互作用论:行为由内因和外因共同决定。
  • 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榜样所受到的惩罚或强化会影响儿童以后的道德行为;儿童已经建立了自己内部的道德行为准则。
  • 观察和模仿:通过观察学习的行为不一定要表现出来。有两种观察学习:一是直接的模仿和反模仿,二是抑制和抑制解除。

3.7.1.3 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理论

1、超我的作用

  •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的功能就是判断本我的冲动和自我满足冲动的方式是否可接受(道德或非道德的)
  • 超我一旦形成,儿童就会监督自己的思维和行为,称为内在的监督者。

2、俄狄浦斯道德

  •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的发展是在性器期,这一时期的儿童会产生恋父或恋母情节。
  • 在认同父亲(或母亲)的过程中,孩子会内化父亲(或母亲)的许多特征,其中包括父亲(或母亲)的道德标准。

二、新弗洛伊德的理论

1、社会冲突而非性冲突:儿童对道德的内化,源于社会冲突而非性冲突,且会内化父母双方的道德标准。

2、超我和自我共同起作用:超我内化规则,自我使本我服从规则的抑制力量。

3、有关道德发展的假设

  • 父母强调控制爱的他律策略。(强于体罚策略)
  • 自我强大的儿童道德发展更成熟。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