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1 成熟势力说(格塞尔1880-1961)
一、主要观点:
生理和心理发展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
A、发展是遗传因素的主要产物
B、儿童成长过程中发展质量高与低的年份交替出现
C、儿童身体类型与个性之间明显相关
二、证据:双生子爬梯实验(1929)
双生子T—训练(48周————54周)—55周(测验)
双生子C————训练(53——54周)—55周(测验)
55周时的测验表明,两者爬梯成绩没有区别
3.1.3.2 行为主义观
一、华生
主要观点:
行为决定论:发展是行为模式和习惯的逐渐建立和复杂化
教育万能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
二、斯金纳
主要观点:
儿童行为的获得主要是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进行的。通过强化可使儿童获得以及塑造、矫正行为。
操作性条件作用:一个行为出现后,如果有一个作为强化物的事件紧随其后发生,那么该行为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行为增加 | 行为减少 | |
---|---|---|
呈现刺激 | 正强化 | 呈现性惩罚 |
移去刺激 | 负强化 | 移去性惩罚 |
证据:斯金纳箱
评价:在行为塑造与矫正中意义重大,但有一定的机械性
三、班杜拉
主要观点:
儿童在替代性强化基础上通过观察学习获得行为发展
- 替代性强化:榜样所受到的强化对学习者来说即是替代性强化
- 观察学习: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现存的反应特点得到矫正
- 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重现—动机
自我强化也影响观察学习的效果
- 自我强化:当自身的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方式来增强、维持行为的过程
3.1.3.3 社会学习论
3.1.3.4 精神分析论(弗洛依德1856-1939)
主要观点:
A、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与个性发展的动力
性本能:不仅包括两性关系,还包括儿童由吮吸、排泄产生的快感、身体的舒适、快乐的情感等。性本能的能量称为力比多(libido)
B、儿童心理发展就是“性”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3.1.3.5 相互作用论(皮亚杰1896—1980)
主要观点,儿童心理发展受四个因素共同影响:
成熟:主要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
自然经验:与外界环境接触而获得的物理经验与数理逻辑经验
社会经验:指语言、教育、社会生活等。不能改变发展的阶段顺序
平衡化:通过同化与顺应机制不断平衡与去平衡的过程
评价:体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辩证观
3.1.3.6 社会文化理论
3.1.3.7 生态系统理论
- 有机体处于一个复杂关联的系统网络之中,既不能孤立存在也不能孤立行动。
- 所有有机体均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动因的影响。
- 个体主动塑造着环境,同时环境也在塑造着个体,个体力求达到并保持与环境的动态平衡以适应环境。
- 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
3.1.3.8 毕生发展观
毕生发展心理学:(妊娠——死亡)整个生命过程中行为的成长、稳定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主要观点:
1、巴尔特斯
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
个体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是获得与丧失、成长与衰退的整合
- 生命中任何时期的发展都是得与失的结合。用获得与丧失之间的比率作为评价发展完善程度的标准。比率越大,发展的完善程度就越高,反之,发展就越不完善
个体发展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
- 年龄(成熟和与年龄有关的社会文化事件)、历史(战争、经济情况)、非规范事件(疾病、离异、职业变化等)
发展是带有补偿的选择性最优化的结果